一、TPU簡介
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簡稱TPU,又稱PU熱塑料,是一種由低聚物多元醇軟段與二異氰酸酯-擴鏈劑硬段構成的線性嵌段共聚物。 二、TPU的分類
TPU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按軟段結構可分為聚酯型、聚醚型和丁二烯型,它們分別含有酯基、醚基和丁烯基;按硬段結構分為氨酯型和氨酯脲型,它們分別由二醇擴鏈或二胺擴鏈獲得。Perform peel valve air
按合成工藝分為本體聚合和溶液聚合。在本體聚合中,又可按有無預反應分為預聚法和一步法: 預聚法是將二異氰酸酯與大分子二醇先行反應一定時間,再加擴鏈劑生成TPU;一步法二異氰酸酯與大分子二醇和擴鏈劑同時混合反應生成TPU。溶液聚合是將二異氰酸酯先溶于溶劑中,再加入大分子二醇令其反應一定時間,后加入擴鏈劑生成TPU。
按制品用途可分為異型件(各種機械零件)、管材(護套、棒型材)和薄膜(薄片、薄板),以及膠粘劑、涂料和纖維等。
我想多大多數人所接觸到的基本分類均為聚酯型和聚醚型。3F化工作為tpu薄膜和TPU復合布的生產廠家來說日常用到的分類就是聚酯型和聚醚性,以聚酯型為主。 三、聚酯與聚醚在性能上的差異
聚醚型(Ether):高強度、耐水解和高回彈性,低溫性能好。
聚酯型(Ester):較好的拉伸性能、撓曲性能、耐摩損性以及耐溶劑性能和耐較高溫度。 從對比來看:
抗拉強度 聚酯系 > 聚醚系 撕裂強度 聚酯系 > 聚醚系 耐磨耗性 聚酯系 > 聚醚系 耐藥品性 聚酯系 > 聚醚系 透明性 聚酯系 > 聚醚系 耐菌性 聚酯系 < 聚醚系 濕氣蒸發(fā)性 聚酯系 < 聚醚系 低溫沖擊性 聚酯系 < 聚醚系
綜上所述,聚醚型TPU具有高強度、耐水解和高回彈性,低溫性能好的優(yōu)點。通常用于軟泡、硬泡,硬質塑料和表面涂料、高回彈軟質泡沫的加工生產。而聚酯型TPU具有較好的拉伸性能、撓曲性能、耐摩損性以及耐溶劑性能,不易氧化和耐較高溫度等優(yōu)點。主要用于軟泡、硬泡、低密度半硬泡、軟質涂料、彈性體和膠粘劑、實芯和微孔彈性體的生產。就目前看來,我們公司在生產商使用上聚酯類TPU較多,而對于聚醚類TPU的使用較少,一般針對那些有特殊要求的客戶,我們一般也推薦客戶使用聚酯型TPU.聚醚型TPU與聚酯型TPU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軟段構成物分別為聚醚型低聚物多元醇及聚酯型低聚物多元醇,而TPU的軟段成份又主要影響到熱塑性聚氨酯的低溫柔軟性和長期耐老化性。其具體影響因素較為復雜故不作分析。 四、醚類與酯類的鑒別方法分析
這里介紹兩者從實際角度交易實現的方法: 1、通過密度測試法進行鑒別 按照實驗室密度測試的方法進行 結論如下:
材料 密度 聚醚 1.13-1.18g/cm3 聚酯 1.18-1.22g/cm 3
該操作較易進行,且步驟簡單,是我們在日常生活這交易實現的鑒別方法。 2、以顯色反應鑒定聚氨酯彈性體
方法:(1)將TPU樣品溶于5-10ml的冰醋酸中,如果是不溶于冰醋酸的TPU,可利用冷或熱的適當溶劑進行溶解。間甲酚、二甲基亞礬或二甲酰胺是配制溶解TPU的有效溶劑,將溶解好的TPU的溶液滴入約0.1g對甲氨基甲基反應試劑,幾分鐘后就會顯黃色。通過水解TPU,以酯基與羥胺反應,形成氧肟酸鹽,再與酸式氯化鐵反應形成深紅色或紫色的絡鹽來鑒別TPU是聚酯型TPU,醚類化合物不顯示特征顯色反應。
方法:(2)將約5g左右TPU在加有的甲醇溶液中與幾滴2mol/L的反應,以為指示劑,使混合物保持堿性,加入幾滴羥胺的甲醇的飽和溶液。在幾秒內將混合液加熱(50℃),用1mol/L的酸化,加入一滴3%的氯化鐵水溶液,聚酯型TPU立刻顯示特有的紫色,由或二聚脂肪酸制得的聚酯顯褐色或紫褐色,聚醚類TPU不顯色。
該鑒定方法屬化學鑒定法,而密度鑒定法屬于物理鑒定法,與之相比更具有可信度,亦可采用。但因操作涉及到諸多化學試劑,步驟及實驗過程均需嚴格控制,且實驗復雜。故需從事該方面的專業(yè)性人員進行。對一般的操作人員要求較大。 五、切忌勿將酯類與醚類的共混
聚醚類TPU內的醚基與聚酯類TPU內的酯基的極性不同,以及分子結構存在差異,而導致醚基一般在酯基樹脂中的兼容性差,所以將兩者混合起來就會出現分層現象,另外還與醚鍵的分子間作用力有較密切的關系,此外,聚酯的結晶性一般比聚醚的結晶性強很多,故其兼容性亦較差。但并不是所有的醚類都這樣,因為PTMG(聚)的結晶性和聚酯的結晶性差不多,因此用PTMG合成的聚醚類TPU與聚酯類TPU的兼容性就稍好一些,在合成過程中是可以進行合成的,只不過其加工后的各項物理性能還是會大大下降,得不償失,故亦沒有必要進行該項共混。由此可見,醚類與酯類是不能混合在一起進行加工的,這是由于二者的分子結構差異、分子內聚能差異、分子間作用力差異、結晶性差異及其二者分子的不兼容性所決定的,當將其二者進行共混加工時,在試件表面將會出現明顯的紋路,會有混濁現象產生。即便是可以勉強混合在一起進行加工,加工后的成品各種物理性能也還是會大大下降,尤其是不能用于加工特別透明的配件,在大批量的生產中亦會有很大難度,在生產過程中亦要尤其注意切勿將二者誤混